985非全值得讀嗎?“懂行的人”終于敢說大實話
總有人私信問我,"985非全到底有沒有用?學費比全日制貴,上課時間還卡著周末,值不值得投入?"作為讀過非全MPAcc的老學長,今天說點掏心窩子的話。
我明告訴你,985非全確實有用,但要看這四類人,
1. 體制內評職稱的公務員,單位直接報銷學費的
2. 央企國企中層,需要碩士學歷競聘管理崗的
3. 金融/互聯網行業(yè)想轉管理路線的技術崗
4. 家里有產業(yè)要繼承,急需擴大朋友圈子資源的
去年我們班38個人,有銀行支行行長周末打"飛的"來上課的,有上市公司財務總監(jiān)帶著業(yè)務問題來討論的。最直觀的好處有三個,一是能拿到雙證(畢業(yè)證+學位證),學信網可查;二是課程內容和全日制一模一樣;三是同學資源確實優(yōu)質,上周剛幫同學對接了個供應鏈項目。
但下面這三類人千萬別碰非全,
指望靠非全應屆生身份落戶的(政策不認)
想用非全學歷考教師編的(多數要求全日制)
剛畢業(yè)沒積蓄的(像北大光華非全MBA兩年26.8萬)
別忘了三個細節(jié),
1. 選專業(yè)要看單位需求,公務員選MPA,工程師選MEM,管理層選EMBA
2. 注意上課頻率,武大非全每周六全天+隔周日晚,異地根本扛不住
3. 警惕"“抱過”班",去年有機構打著985旗號招生,結果發(fā)的同等學力證書
有個真實案例,我表弟在比亞迪做工程師,讀了華南理工非全MEM后,部門有海外項目直接點名要碩士學歷的。雖然每月要多跑兩趟廣州,但工資漲了30%,還進了人才庫。
要說最大的坑,就是別信"在職研究生"這種模糊說法。現在正規(guī)的就兩種,參加12月統(tǒng)考的非全日制研究生,和只能拿單證的同等學力申碩。前年有同事被忽悠讀了某校"免聯考碩士",結果發(fā)現是研修班,白白浪費3萬塊。
985非全就像高配版汽車,買得起養(yǎng)得起的人覺得超值,強上的反而成負擔。建議先問清單位政策,算好時間成本,再看能不能堅持2-3年周末無休。下附34所自劃線院校非全學費表(2024最新版)。
非全日制研究生就業(yè)認可度調查
一、現實中的就業(yè)市場畫像
去年某招聘平臺數據顯示,約65%的崗位招聘啟事明確標注"全日制本科及以上",但今年這個比例降到了52%。某中型互聯網公司HR直言,"現在技術崗更看重項目經驗,有個小伙子非全的學歷但帶著成熟作品集,我們當場就發(fā)了offer。"不過傳統(tǒng)行業(yè)如金融、教育領域,仍有單位守著"全日制"的門檻不放。
二、認可度變化的三大推手
政策風向是首要關鍵點。2017年教育部紅頭文件明確"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學歷證書同等效力",五年各地公務員、事業(yè)單位招考逐步取消學歷類型限制。其次是市場需求,特別是電商、新媒體等新興行業(yè),企業(yè)更在意實際能力。某MCN機構負責人說,"我們要的是能熬夜寫腳本、能搞定甲方的人,誰管你是周末上課還是脫產學習。"
再者是培養(yǎng)質量提升。北京某高校的機械工程非全項目,學生白天在車企實習,晚上學理論課,畢業(yè)設計直接解決產線問題。這種"邊學邊用"的模式,讓不少用人單位覺得"比純理論派的更接地氣"。
三、全日制VS非全的真實差距
從求職網站抽樣看,同專業(yè)同崗位的起薪差距正在縮小。計算機類專業(yè)差距最小,平均差500元左右;經管類差距約800-1500元。但晉升速度的差異更明顯,非全畢業(yè)生因有工作經驗,往往能更快適應崗位需求。28歲的王敏(化名)就是典型例子,她邊工作邊讀教育碩士,畢業(yè)時直接從培訓機構老師跳槽到重點中學,比全日制同學少了3年職場過渡期。
四、“老江湖”的實用建議
1. 選對專業(yè)比學校排名更重要,工程類、計算機類等應用型專業(yè),企業(yè)接受度普遍高于理論型專業(yè)
2. 別讓學歷成唯一籌碼,用人單位訪談顯示,有行業(yè)證書(如CPA、建造師)的非全研究生競爭力翻倍
3. 在讀期間別斷社保,保持工作連續(xù)性,既能積累經驗,又能打消企業(yè)"空窗期"顧慮
4. 主動展示學習成果,把課程項目轉化為實際案例,比如把市場分析課作業(yè)做成真實行業(yè)報告
某位在制造業(yè)干了十年的張師傅說得實在,"現在流水線上機器人越來越多,我們這些老技工讀非全碩士,既保住了飯碗又學了新技術。上次廠里引進智能生產線,我比那些剛畢業(yè)的研究生上手還快。"這種"帶著問題學習"的狀態(tài),或許正是非全教育的獨特優(yōu)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