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BA/EMBA/MEM等專業碩士選非全還是全日制?這5個細節你必須知道
收到很多在職朋友的私信,"想讀MBA提升學歷,但單位不讓辭職怎么辦?""MEM全日制和非全證書有區別嗎?"今天我們就用大白話聊聊專業碩士的兩種讀法,看完你就知道該怎么選了。
先劃重點,非全和全日制都發雙證(畢業證+學位證),證書編號前會標注"非全日制"字樣。但注意!像EMBA這類本身就是為在職人士設計的項目,全日制班反而少見。下面分5個方面詳細對比,
1. 上課時間差在哪?
全日制必須脫產,周一到周五上課。比如清華MEM全日制班,要求連續在校學習2年。非全就靈活多了,像北大光華MBA非全班,有周末班(每周六日上課)和集中班(每月集中4天)。
2. 學費差多少?
以2024年招生為例,
上海交大安泰MBA,全日制32.8萬/2年,非全51.8萬/2.5年
中山大學MPAcc,全日制9萬/2年,非全18萬/3年
注意!部分專業如MAud(審計碩士)全日制和非全學費差距不大,比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都是3萬/年。
3. 考試難度一樣嗎?
都要參加12月統考,但非全分數線通常低5-10分。比如去年A區管理類聯考國家線,全日制178分,非全170分。但名校自主劃線專業(如復旦MPA)兩者分數線一致。
4. 應屆生能報非全嗎?
新政策來了!從2024年起,應屆生可報考的非全專業增加到12個,包括MPAcc(會計專碩)、MLIS(圖書情報碩士)等。但像MEM(工程管理碩士)仍要求3年以上工作經驗。
5. 哪些人適合讀非全?
親身經歷告訴你,如果你符合以下任意一條,建議選非全
①單位有學費報銷政策(很多國企報銷70%)
②從事需要持續積累經驗的崗位(如醫生、工程師)
③想轉型管理崗但不想斷社保
④需要快速拿到學歷晉升(非全可提前半年畢業)
說一千,道一萬說句大實話,現在銀行、公務員系統晉升,非全和全日制學歷已經同等對待。但要是計劃進高校當老師,建議還是讀全日制。有個學員在電力系統工作,讀了個非全MPA,學費單位全報,讀完直接調崗到管理崗,這種就是最劃算的。
非全日制研究生報考下面是考生常遇到的一些問題
一、非全日制和在職研究生是一回事嗎?
這可能是被問得最多的問題!簡單說,現在政策已經調整了。2017年改革后,"在職研究生"的說法基本被"非全日制研究生"替代了。現在非全和全日制一樣要參加全國統考,畢業拿雙證(畢業證+學位證),含金量和全日制標注不同但法律效力相同。而以前那種單證的在職研,現在更多叫同等學力申碩。
二、報考需要什么條件?
分兩種情況,
1. 管理類專業(比如MBA、MPA),本科畢業滿3年/專科畢業滿5年/碩士博士滿2年
2. 普通專業(教育、工程等),應屆生或往屆生都能報,部分特殊專業可能有額外要求
注意!這里說的年限計算是從畢業證日期到入學當年9月,比如你2021年6月畢業,2024年9月入學就滿3年了。
三、上課時間怎么安排?
不同學校差別挺大的,常見的有三種模式,
① 周末班,每周六日上課(適合本地學生)
② 集中班,每月集中4天連上(適合外地學生)
③ 寒暑假班,部分師范院校的特色安排
建議直接查目標院校最新招生簡章,或者打電話問研招辦,別光聽別人說。
四、證書會被區別對待嗎?
政策上明確寫著"同等法律效力",但實際中確實有些單位不太了解。不過這兩年情況明顯好轉,特別是國企、事業單位招聘時,很多都明確寫著"全日制/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"。考公考編的話,只要沒特別標注"僅限全日制"的崗位都能報。
五、學費是不是特別貴?
分專業看,管理類確實貴(全程5-20萬不等),但普通專業和全日制差價不大。比如教育碩士,非全可能比全日制每年貴2-3千元。另外別忘了,很多單位有學費補貼政策,有的城市還納入人才補貼范圍,記得先問清楚自己單位的政策。
六、該怎么選學校和專業?
把握三個原則,
1. 工作地在哪優先選當地院校(跑校太累容易放棄)
2. 專業盡量和現在工作相關(論文和作業好結合)
3. 看學校授課方式(有的學校要求每周都要到校,外地考生慎選)
七、復習備考要注意什么?
別忘了在職備考的朋友,
1. 英語早點開始背單詞,每天20分鐘比周末突擊3小時有效
2. 專業課找近三年真題,很多學校題目重復率挺高的
3. 12月考試,建議最晚7月要開始系統復習
4. 提前和單位打好招呼,考前兩個月盡量少安排加班
說一千,道一萬給個小技巧,現在很多學校非全的招生計劃都沒招滿,過國家線就有機會。特別是工程類、教育類專業,競爭壓力比全日制小很多。但千萬別覺得容易就裸考,該復習的還得復習,畢竟統考難度擺在那兒呢!如果還有其他具體問題,歡迎留言區接著聊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