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全日制研究生學費上漲前,三類人現在報名最劃算,MBA/MPA/MPAcc最新擇校秘訣
在考研咨詢中發現個有趣現象,準備報非全研究生的上班族,十個有八個都盯著同一個問題——"現在讀非全到底值不值?"特別是聽說2024年學費要漲,連快遞小哥都在問,"這文憑真能漲工資嗎?"今天我們就來掰扯清楚。
先看組硬核數據,2023年教育部公示的37所985高校中,有29所的非全學費平均漲幅達12%。比如某985的MPA專業,去年還是8萬/2年,今年直接標價9.6萬。但有意思的是,報考人數反而比去年多了15%,這說明什么?大家用腳投票給出了答案。
說句大實話,現在讀非全確實比三年前劃算。去年某國企競聘,明確要求"全日制碩士優先"的崗位占78%,今年這個比例直接降到45%。我有個學員在電力系統,去年用武大MEM文憑競聘成功,工資漲了三級,相當于把學費賺回來還有余。但要注意,這里有個關鍵前提——必須選對學校和專業。
三類人現在上車正當時,
1. 體制內需要評職稱的,比如教師報教育碩士,醫生報公共衛生,今年多所師范院校新增寒暑假授課班
2. 企業中層卡在晉升線的,特別是制造業選MEM,金融行業選MPAcc,央企偏愛MPA
3. 想換賽道的,比如做行政的轉HR方向選人大的勞人院,做銷售的轉市場方向選中傳的MBA
重點來了!選校記住這三點別上當,
① 看授課方式,中國政法大學的法碩非全居然有晚課直播,適合加班族
② 查落戶政策,上海財大的金融專碩非全,畢業可走應屆生落戶通道
③ 問畢業去向,北航MEM畢業生65%進了航天軍工系統,這叫專業對口
學姐提醒,今年新增的"提前面試保留成績"政策要利用好。比如北大光華MBA,拿到預錄取資格后,聯考過國家線就能錄,這比跟應屆生拼分數容易多了。但千萬別信什么"免聯考保錄取",那都是坑小白的套路。
非全日制研究生學費要漲?這三類人現在報名能省5萬
第一類,工作穩定,想拿學歷加薪的人
如果你現在的工作崗位穩定,但晉升卡在學歷門檻上,比如教師、國企員工、事業單位職員,建議趕緊行動。這類崗位對學歷認可度高,非全日制研究生文憑在評職稱、調薪時往往能直接用上。
比如某985高校的公共管理專業,今年學費還是6.8萬,明年預計漲到8萬。現在報名鎖定老價格,相當于省下1.2萬。再加上學校通常會為早報名的學生保留獎學金名額,里外里能多薅幾千塊羊毛。
第二類,應屆畢業兩年內的“新手打工人”
畢業2年內的年輕人,備考狀態還在線,學習能力也強。更重要的是,很多學校對非全學生有“應屆優惠”。比如某理工類高校規定,本科畢業3年內報讀工程管理碩士,學費減免15%。按去年8萬的學費算,直接省1.2萬。要是等到明年漲到9萬,這筆優惠可就縮水了。
而且剛工作的人時間相對寬裕,晚上和周末上課更容易堅持下來。等過幾年成了家有了娃,再想抽空讀書,那難度可就翻倍了。
第三類,跨行業轉崗的“半路出家”選手
現在想從傳統行業往熱門領域轉行的人特別多,比如從土木跳槽到互聯網,從會計轉行做數據分析。這類朋友讀非全研究生有兩個好處,一是能系統學新技能,二是能拿個對口專業的文憑。
重點來了——很多學校的特色專業學費漲得最猛。像某財經類院校的大數據金融專業,去年學費9.9萬,今年已經標價12.8萬。現在報名相當于用舊價格享受新資源,光差價就夠買輛代步車了。
為什么說現在是個好時機?
1. 學校成本確實在漲,疫情后很多高校升級了線上教學系統,增加了實踐基地投入,這些成本最終會體現在學費里。
2. 政策還沒完全收緊,部分省市仍對非全學生提供租房補貼、個稅抵扣等福利,這些政策未來可能會調整。
3. 報考人數逐年遞增,以某211高校為例,2021年非全報錄比是3:1,今年已經變成5:1。越往后競爭越大,錄取分數線可能水漲船高。
要是你正好屬于上面三類人,建議直接聯系目標院校的招生辦。很多學校為了搶生源,7-8月會搞提前批面試,通過的話筆試只要過國家線就行。比如去年某師范類院校提前批錄取率高達60%,比正常批高了近20個百分點。
學姐提醒大家,選專業要看準兩點,一看該專業近三年錄取分數線波動,二看往屆畢業生的就業去向。別光沖著“熱門”去,適合自己職業規劃的才是真劃算。